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论语国学百家阅读:1666

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原文:

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子夏(1)曰:“贤贤(2)易色;事父母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(4)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解释翻译:

子夏说:“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;侍奉父母,能够竭尽全力;服侍君主,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;同朋友交往,说话诚实恪守信用。这样的人,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,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。”

这一章是跟我们讲伦常的道理。伦常这个伦就是五伦的关系,常是不变的意思。五伦的关系,所谓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君臣、朋友,这个关系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面对的。古时候如此,现在如此,未来还是如此。中国人如此,外国人还是如此。它并不以时代的变迁,地域的变化而产生变化,所以称为常。这一章是子夏所说的话,子夏是孔子的弟子。夫子说,子夏、子游是孔门四科里面文学最好的。他这里讲『贤贤,易色』,这是讲到夫妇这一伦。夫妇是人伦之始,有夫妇才有父子,然后才有兄弟、君臣、朋友。夫妇这一伦讲究的是贤贤,易色。「贤贤」第一个贤字是动词,是贵重的意思,以什么为贵?第二个贤字就是贤德的意思,就是以贤德为贵,重贤德。「易色」,这个易是当轻字讲,轻易的轻,色是美色。贤贤,易色,是讲夫妇,就是嫁娶、选择配偶重德不重色,就是这个意思,这是正人伦之始。

讲完夫妇以后就讲父子之间的关系。『事父母,能竭其力』,这是讲儿女对父母的尽孝,孝顺父母尽心尽力。『事君』,这是讲到君臣之间的关系,事奉领导。「君」狭义来讲,一国之君,国家领导人,总统、主席,这是国家领导人,广义上讲,一切团体的领导。『事君能致其身』,「致」就是当委字讲,委身,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都捐献出来,能够先公而后私,能够忘我工作。忠心耿耿、尽心竭力去服务,为祖国、为人民服务,这叫事君;为自己的团体,为自己的领导尽忠,这是致其身的意思。这是讲到君臣这一伦。

第四个是『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』,这是朋友这一伦。跟朋友交往,必须要讲求信用。「凡出言,信为先」,言语、办事都能做到无欺,这叫「有信」。五伦这里讲到四个方面,第五个是兄弟(长幼之间)当然也含在其中。子夏这里说,能够把人伦尽到,也就是敦伦尽分,尽到自己本分义务,处理好人际关系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外乎这五伦,你都能处理好,『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』。即使是说你没有学问,我也不相信,我说你一定是有学问。为什么?朱熹朱夫子讲得好,人无伦外之人,学无伦外之学,人必定是在这个五伦关系当中的人,他不能离开群体。所以这个学问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它没有伦外的学问。所以这是讲到五伦是为学之本,能够敦伦尽分这就是学问。

这里子夏谈到夫妇、父子、君臣、朋友这四个关系,能够真诚、切实的去力行,去处理这个关系,使关系和谐,尽到自己的义务,这就是尽其诚。我们求学所求的不外乎如此。能够做到把这伦常关系都处理好的,两种人,一种是生而知之的,天生资质非常高,这是我们讲的天才,不用人教他就能够善于处理人伦的关系,使人人都生欢喜心,另外一种人是真正通过认真的学习、力行而达到。孔夫子自己说,「吾非生而知之」,那必定是学而知之,所以这不就是学吗?所以这个学问不在乎你有没有文凭,不在于你是不是拿到博士学位,真实的学问是看你能不能处理好伦常关系,能不能够尽到自己的义务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这叫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。你能够做一个好榜样,引导社会走向和谐,这是真实的圣贤学问。

朱夫子引游酢的话来讲,游酢是宋代的学者,游氏说:「三代之学,皆所以明人伦也。能是四者,则于人伦厚矣。学之为道,何以加此。子夏以文学名,而其言如此,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。故学而一篇,大抵皆在于务本。」游氏说的三代之学,三代是指夏商周,这个时期所提倡圣人的学问就是什么?明人伦而已。圣人的学问不外乎就是讲明人伦关系,让我们敦伦尽分而已。能够处理好夫妇、父子、君臣、朋友的关系,做到这四者,人伦就厚了,你的德行就厚了。所以学之为道,何以加此,这就是学。学而篇的学,内容就是伦常,伦常之学。伦常之上,没有其它的学问。子夏他以文学成名,夫子赞叹的是赞叹他的文学,那他讲出这个话,他是要教导我们尽人伦,我们就知道文学的实质是什么了。古人所谓的学,真的就是伦常之学而已,这叫做务本。学而篇这一整篇所说的内容,大部分都是教我们务本的,「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」。你看这里教我们学之本就是伦常,为仁之本就是孝悌,治国之本就是敬信,圣贤学问之根本就是忠信而已。前面这些篇章里头所说的,都是教我们务本的。

我们再看蕅益大师他在批注里说到,「贤贤」,这就是什么?以贤德为重,不仅是说仰慕贤德,更重要的是步步趋向贤德,念念成就自己的贤德,要把自己自身置于圣贤之列,这是学之根本。所以你学什么?学圣贤。所以贤贤就不光是指夫妇之道,他是更广义来讲,教我们整个学圣学贤的根本,仰慕圣贤,你仰慕圣贤自然就有贤德的人跟你作伴,事亲、事君、交友乃至夫妇这一伦,都是躬行实践圣贤之道,这叫实学。

「易色」也可以引申,在江谦的《补注》里头,江谦是民国时代的教育家,他是补充批注蕅益大师的《论语点睛》。他讲到易色,这色不仅是美色的意思,广义上讲,像佛法里讲的色是一切物质,《心经》讲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这个色是指一切物质,物质世界,一切相。易色就是把色看轻了,看到最轻的时候是没有了,无色了,色空了。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放下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是易色易到了究竟,入人我不二,自他一体的境界,与宇宙合而为一,哪里还有彼此!这就是大圣。

如果有你我的分别,自他的对待,难免会有分别、会有执着。有我相,有人相,这就生我执。我执就有私,有私就会产生种种的贪求、瞋恚、嫉妒的烦恼,「贤贤,易色」就变成妒贤嫉能。别人有一技之长,自己就会妒嫉,人家的德行超过我,自己心里就放不下,这就是不能贤贤了。所以要怎么学?要修随喜的心,别人有的才华、有的德行,就好像自己有一样,这才能慢慢入放下人我这样的境界。所以易色是讲到最后的果报,你修成一个正果了。怎么修?贤贤是因,最后放下人我之色相,这是果,修因证果。

【评析】

上一章有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一句。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,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。子夏认为,一个人有没有学问,他的学问的好坏,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,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“孝”、“忠”、“信”等传统伦理道德。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,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,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。所以,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,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。

注释出处:

(1)子夏:姓卜,名商,字子夏,孔子的学生,比孔子小44岁,生于公元前507年。孔子死后,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。

(2)贤贤:第一个“贤”字作动词用,尊重的意思。贤贤即尊重贤者。

(3)易:有两种解释;一是改变的意思,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;二是轻视的意思,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。

(4)致其身:致,意为“献纳”、“尽力”。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。

相关阅读
最新更新
热门点击

Copyright 2020 234wang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豫ICP备19046752号-2